◇王旭
“把書讀成自己的”,可能有人會說這是句廢話,書是自己花錢買的,寫上了自己的大名,放在自己的書櫥里,怎么不是自己的?我想說的是,書是你的不假,但其實你只占有了書的“肉體”,沒有和書深度交流、成為知己,更談不上領(lǐng)悟書的“靈魂”,這書能算你的?
我說的是讀,用心地讀,讀成自己的,起碼懂得作者的思想情感,進而能和作者對話交流,這樣才算真正擁有了這本書,書才算得上是你的。也可能,你沒占有這本書的“肉體”,只是借來讀的,但因為你用了心思,于是懂得了書的“思想”,從而在精神上擁有了這本書。
我想起在網(wǎng)上被調(diào)侃的一道數(shù)學題。一個固定容量的水池,安裝了兩個水龍頭,一個進水,一個出水,進水速度多少,出水速度多少,并且進水速度比出水速度快,問,如果兩個水龍頭同時打開,多長時間能把水池注滿。有人說出題人有病,一邊注水,一邊出水,真是吃飽撐傻了。如果把這道題看成一座冰山,那說這句話的人只看到了水面上的冰,沒有看到下面的冰。
單從數(shù)學角度來計算,這個題并不難,進水速度減去出水速度得到的值除池子的容量,就算出了注滿水的時間??此剖堑罃?shù)學題,卻暗含著很深的生活哲思。
我們可以由這道題聯(lián)想到收入與支出的問題。這應該是最生活化的問題啦。我們有收入,當然也會有支出,怎樣才能有點節(jié)余呢?那就要讓收入比支出多一些。一講到這兒,就好像是在教我們生活要有計劃,不能隨意地支出,也不能做個守財奴。這道題是不是告訴我們,既要過好當下的生活,又要有點儲備呢?
我們也可以想到舍和得的問題。人生有得,但也一定有舍,在舍得之間的節(jié)余就是豐富而有質(zhì)感的人生。有一種蟲,見什么都要背到背上,從不丟下一點,最后累死了;大哲學家尼采稱自己是太陽,只奉獻不索取,最后瘋掉了。不能只得不舍,也不能只舍不得。
我們也可以由這道題聯(lián)想到時刻更新、提升自己,“出水”可理解為排出舊的和不好的東西,而“進水”就是接收新的好的東西,有出,有進,才時時更新。
有關(guān)這道題還可能有許多想法,在這兒不再一一舉例了。做出題來,只是表面,不能算懂得了這道題,還應該對這道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,多想題背后的東西,這樣才能真的理解它,并用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。
讀書也一樣,只用眼睛看、不思考,不能把書和自己結(jié)合起來,走不到書中,書也進不了自己的腦子,那么對你來說,這本書永遠也不會成為自己的書,只能是一冊紙,一冊帶字的紙。
也讀了許多書,但只是讓書從眼前過一遍,書翻過了,一合,又束之高閣,書里的東西又送還書里,很少或根本沒有用腦子從書里覓到東西,這樣讀書只得到了短暫的快感,快感過后,什么也沒留下,更談不上理解書的“靈魂”,不能算是讀書。當然有些書只是消遣,不在我說的范圍。
我們不可能完全弄懂書的意思,往往只是一知半解,只要這“半解”是自己用腦子從書中尋來的,就已經(jīng)算懂得了書,成了書的知心人。做了書的知心人,就可以和作者對話,讀書已經(jīng)不是“讀”,而是和作者談心、交流。這是讀書人永遠不會寂寞的原因。
當然,在信息極度繁雜、更新十分迅速的今天,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每一本書都讀成自己的,但是,我們還是必須把與自己相關(guān)的一些書讀成自己的,把自己喜愛的書讀成自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