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華中
(接上期)
一九六
蒼古與溫婉,孰輕孰重?渾穆與雅巧,孰勝孰負?奇險與平正,孰是孰非?嚴密與疏秀,孰優(yōu)孰劣?峻拔與逸麗,孰高孰下?豐腴與清寒,孰厚孰薄?整飭與蕭散,孰取孰舍?剛健與婀娜,孰質孰妍?
若有與處,則處處可與,若與,與與皆和;若有比處,則無處可比,若比,比比皆非。
一九七
“魚不可脫于淵”(老子語),法不可溺于技。有技未必有法,無法一定無技。
上法不法,是以有法;下法不失法,是以無法。
法無定法而無不法,技有常技而無不技。
技窮而后法,法變而技新。法隱無名,技顯有跡。
法之出口,“淡乎其無味”(老子語),法之宗奧,“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用之不足既”(老子語)。
慧者若能守之,諸技將自化,“化而欲作”(老子語),吾將以無為攝之。無為攝于技,法將自定矣。
一九八
草書之韻在墨色。濃墨:濃不凝滯,豐腴厚重;淡墨:淡不浮薄,如云似嵐;枯墨:枯若老藤,似斷還連;干墨:干若秋風,潤含春雨;破墨:血肉分明,氣韻鮮活;渴墨:縷縷如絲,似有若無。能筆下如此者,已近大家之側。
一九九
今之書壇,唯技是寵。規(guī)矩之繁,細節(jié)之微,至極矣。太細太精太臻,用之一字,皆能。而籠之全篇,不逮矣。
古典詩詞講究“煉字不如煉句,煉句不如煉意”,旨在說明:不于小技上用功,力求意境宏曠、深遠而有韻味。
炫技而舍法,書之忌也。
古之善為法者,非以明技,將以樸之。書之難為,以其技多。故以技傳書,書之殆;不以技傳書,書之善。
何謂法?道也。大道至簡,“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”(老子語)。
二
平素,求字索書者,以“上善若水”者居多。此句出自《道德經·第八章》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?!?/p>
字易寫,若懂其含義則須眾多之知識儲備。
水能調五味,合五色,隨方就圓。能“居,善地;心,善淵;與,善仁;言,善信;政,善治;事,善能;動,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”。
《荀子·宥坐》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:“孔子觀于東流之水。子貢問于孔子曰: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,是何?孔子曰:夫水,遍與諸生而無為也,似德。其流也埤下,裾拘必循其理,似義。其洸洸乎不淈盡,似道。若有決行之,其應佚若聲響,其赴百仞之谷不懼,似勇。主量必平,似法。盈不求概,似正。淖約微達,似察。以出以入,以就鮮潔,似善化。其萬折也必東,似志。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。”此處,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?!白釉诖ㄉ显唬菏耪呷缢狗?,不舍晝夜。”(《論語》)此句告誡學習圣人之道的君子,要像河流一樣,從“聞其道”之源頭開始,后浪推前浪,生生不息、前赴后繼。
髯公亦有對水之心得:爾高,吾引退,勿沒汝之優(yōu);爾低,吾充盈,勿露汝之缺;爾動,吾隨行,勿棄汝之孤;爾靜,吾篤守,勿擾汝之寧;爾熱,吾沸騰,勿隔汝之情;爾冷,吾凝固,勿漠汝之寒。
如知水之奧,再寫“上善若水”時,肯定“下筆如有神”了。
(未完待續(xù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