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周道客戶端
2022-08-18
近日,有網(wǎng)傳消息稱“喝可樂能解酒”,上海辟謠平臺也收到粉絲留言,希望求證真?zhèn)巍?/p>
上海辟謠平臺核查時發(fā)現(xiàn),網(wǎng)傳的“解酒選擇”還有牛奶、蜂蜜水、淡茶水、解酒藥等。它們靠譜嗎?
對此,上海市同仁醫(yī)院營養(yǎng)科主任張靜進行了詳細解答。
這些東西配酒喝 雪上加霜
可樂
喝可樂不能解酒,而且可樂配酒比單獨喝酒更傷身體,因為碳酸飲料會加快胃腸道對酒精的吸收。碳酸飲料里的氣體——二氧化碳,不僅會撐大胃的容積,還會加快酒精從胃進入小腸的速度,而小腸比胃對酒精的吸收能力要強得多。
茶水
茶的主要成分是茶堿,茶堿有利尿作用,易造成身體缺水,還會促使尚未分解的乙醛過早進入腎臟,影響腎臟功能。茶堿還可使血管收縮,血壓上升,酒后喝茶會加劇頭疼。茶葉中的茶多酚、咖啡因等成分也有脫水效果,喝完會加重酒后口干舌燥的感覺。有一些茶葉中還含有單寧酸,會與攝入體內的蛋白質凝結,增加結石的風險。
所以,不管是濃茶水還是淡茶水,都不建議酒后喝。
解酒藥
網(wǎng)上售賣的“解酒藥”,其有效成為大多為B族、C族維生素和一些植物提取物,并不能真正加快體內乙醇和乙醛的代謝,所謂的解酒護肝效果沒有經(jīng)過臨床驗證。此外,許多所謂“解酒藥”的批號不是藥品,而是保健食品。更要關注的是,這些藥品和酒精一樣,需通過肝臟代謝,無疑加重了肝臟的工作量,更容易造成肝損傷。所以,解酒藥不能信。
解酒酶
“解酒酶”就更無厘頭了。人體內代謝酒精的是肝臟中的乙醇脫氫酶(ADH)和乙醛脫氫酶(ALDH),不是通過體外攝入的,因為酶只要進入胃中就會失活。即使口服這兩種酶,它們進入胃腸道后會被胃酸和胰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,不會直接被身體吸收,不具備解酒作用。
“解酒偏方”或能緩解酒后不適
但不能“解酒”
實際上,沒有任何食物或藥物可以真正“解酒”,只是在酒精沒被吸收之前采取一些措施,能對酒后不適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。只是這些食物需在喝酒前攝入,酒后再“補課”,恐怕來不及。
需要提醒的是,空腹時酒精吸收速度快,人容易喝醉,所以不可空腹飲酒。大口喝酒也不可取,喝得快會讓乙醇濃度升高得快,很快就會進入醉酒狀態(tài)。
蛋白質、脂肪
酒精在腸道中的吸收速度高于在胃中的吸收速度,延緩胃的排空有助于降低酒精的吸收速度。喝酒前多吃一些含蛋白質、油脂的食物,可以延緩酒精在胃中排空的速度,還能在胃黏膜上形成一層保護膜來減緩酒精在胃中的吸收,減少酒精對胃黏膜的刺激傷害。牛奶或酸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,可以在喝酒前飲用。
碳水化合物
相比蛋白質和脂肪,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更能延緩酒精的吸收,所以喝酒前建議吃些饅頭、米飯、面包、面條等。
糖類也能加速肝臟對酒精的代謝,喝酒前也可適量喝些糖水、蜂蜜水,或吃點水果。
B族維生素
大量飲酒會消耗體內的維生素,尤其阻礙B族維生素的吸收,削弱肝臟的解酒功能。綠葉蔬菜、豆制品、粗雜糧、全麥面包、燕麥、麥麩等都富含B族維生素,綠葉蔬菜中的抗氧化劑和豆制品中的卵磷脂還有保護肝臟的作用,建議喝酒時多吃這些食品。
水
喝酒前后多喝水,可以稀釋胃中的酒精濃度,加速新陳代謝,緩解酒后口渴等不適。
只有肝臟才能真正解酒
由此可見,包括喝可樂在內的“解酒偏方”均不可信,一些食物、藥物最多只是起到緩解、輔助的作用,真正能解酒的只有肝臟。
酒精(乙醇)被人體攝入后可快速在胃腸、食管甚至口腔內通過擴散被吸收。吸收的乙醇隨血液流動到全身并在肝臟中完成主要的代謝(90%),僅有2%-10%的乙醇通過尿液、汗液和呼吸排出體外。
當乙醇攝入過快高于肝臟的代謝速度,或超出代謝能力時,就會出現(xiàn)頭疼、喝酒上臉、醉酒等現(xiàn)象。乙醇的代謝產(chǎn)物乙醛蓄積在體內無法被及時代謝,是酒后不適和多器官損傷的重要原因,這也是不建議過量飲酒的原因。
有人認為,適量飲酒有益健康,這也是誤解。2018年《柳葉刀》發(fā)表研究表明,任何量的飲酒均危害人類健康,即使適度飲酒也會導致癌癥,安全的酒精攝入量是“0”。
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早已把乙醇列為一類致癌物。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》也指出,普通的成年男性一天攝入的酒精量不可超過25克,大約相當于白酒50毫升,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。成年女性一天攝入的酒精量不可超過15克,大約相當于白酒30毫升,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。一旦酒精攝入量超過這個標準,就會對肝臟造成不可逆的損傷。
乙醇的代謝產(chǎn)物乙醛不僅會損傷DNA,還具有很強的肝毒性,可導致酒精性肝病。成年人長期飲酒可以導致周圍神經(jīng)病變,對免疫系統(tǒng)具有抑制作用。妊娠期婦女飲酒可抑制影響新生兒免疫系統(tǒng),使新生兒出生后容易受到各種病原體的感染,并且這種影響可伴隨其至成年??梢姡c其幻想用食物來“解酒”,倒不如少喝酒、不喝酒。
(來源: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聯(lián)合辟謠平臺)
[責任編輯:牛勇威]
中華龍都網(wǎng)版權所有,未經(jīng)授權不得轉載